
发现暗号、焊接电路、设计粮仓、分析声景……一群年轻人在四天时间里,完成了一场关于创新与成长的实验。
这是这场持续四天的创新挑战中的微小片段。

大赛的价值远不止于比赛本身。组委会安排的双选会和企业参观,以及“学长说”故事分享,为选手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。
杨予墨参观伊利和蒙草集团后感慨:“从草原上对牛奶品质的严格要求,到封装产线上不断地改良工艺,伊利的故事告诉我,要想走好发展之路,并不是仅仅追求产量这么简单。”
段凌月特别珍视与各国年轻人建立的联结。“虽然语言不同、背景各异,但我们对创新的热情,对更好未来的向往是相通的。”大赛期间的国际交流发生在多个层面:在双选会的正式场合交流项目方案;在晚宴的轻松氛围中分享文化观点;在报道处的偶然相遇时探讨创新理念。
“欧洲同学注重系统的完整性,非洲伙伴更关注解决方案的适用性,亚洲团队则擅长在限制条件下寻找突破。这些差异让我明白,创新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在特定语境下的最优解。”
与卢森堡教育专家的深度交流,让段凌月看到了欧洲青年在职业选择与自我实现方面的独特探索。“他们不囿于传统的职业路径,而是在科技与人文、艺术与工程的交界地带,进行着充满勇气的‘疆域拓展。”

这场比赛带给大家的,远不止奖项那么简单。杨予墨说,“奖牌和奖状或许并没有那样重要,相反,比赛的过程当中收获到的经历、友谊、技能才是最为可贵的。”
对方艺锦来说,从市赛到省赛,从省赛到国赛,一路走来,“有辛苦、有喜悦、有挣扎,曾经想到过放弃,但在老师的关注、父母的鼓励下,我一边努力学习、一边坚持实验。”这段经历让她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,也感受到了挑战的压力和成长的快乐。
“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,而在于如何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。”段凌月认为,创新追求,从来不是单一的技术突围,而是在科技与人文思想的交汇处寻找新的可能。”
比赛结束后,杨予墨这样谈到:科技创新之路“其修远兮”,但“行则将至”。
这群青少年带着新的视角、新的联系和新的问题,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求索。他们的经历印证了创新不仅关乎技术进步,更是对话,不仅要向前突破,也要向内探寻。
在这个意义上,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仅是一场比赛,更是一个让青少年认识自己、理解世界的窗口。